特稿 | 甘于恩、陈敏华:论广东粤方言的声调格局(上)
论广东粤方言的声调格局(上)
作者:甘于恩、陈敏华
壹 绪言
粤语研究的历史并不算短,从最早的莫里森(马里逊)的《广东省土话字汇》(1828)至今,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;而用现代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粤语语音,较早的是王力的《两粤音说》(1928),迄今也有近百年历史了。但我们对于粤语的内涵为何,粤语的详细分布,粤语的下位分片,仍然知之不多。对于粤语语音特点的概括与探讨,学术界也做得不够充分,比较多的是从声、韵两方面入手,鲜见全貌式的声调归纳。其实,如果我们从声调角度来认识粤语的话,倒是可以从中窥探某些奥妙。
本文以广东粤语为研究对象,讨论广府片、四邑片、两阳片、勾漏片以及吴化片粤语的声调格局,为进一步了解粤语的本质特征提供一些依据。
* 本文原题《粤方言声调类型与形态变调的类型》,在“2013汉语方言类型研讨会”(中国人民大学,2013.8.22-24)上宣读,承麦耘、吴永焕等先生指正,收获良多。此次只发表论文的上半部分,将题目改为《论广东粤方言的声调格局》,下半部分讨论粤语的形态变调,另行发表。文中尚存问题,由作者负责。
贰 广府片的声调格局
2.1 广府片的声调格局
广府片又称“粤海片”,分布面相当广,包括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、粤中、粤北(韶关)、粤西(湛江)部分地区以及香港、澳门,一般认为以广州话为代表(袁家骅等 1989;詹伯慧等 2002)。以下列出广府片各点的调类与调值:
表1:广府片调类及声调情况表
2.2 广府片声调格局的特点
从广府片的以上声调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:
1. 广府片的声调数目一般较多,为8-10个,普遍多于8个,少数少于8个(如韶关市区7个、高明明城7个、珠海前山和中山石岐6个),则可能与不同区域的方言接触有关(如粤客的接触);
2. 从阴阳调类的关系来看,多数点普遍遵循“阴高阳低”的模式,这一特点在阴平与阳平的对比上反映得尤其明显,只有高明西安阴平为44,阳平为55,可视为例外;
3. 阴平读高降(53或52)的,可能保留粤语比较早期的阴平调值,有部分读55的音节则是早期粤语的形态变调(表名词性成分或小称),我们从方言点分布可以看出端倪:城市或县城方言阴平较多读55调,如香港、澳门、从化(城内)、增城(荔城)、连州(市区)、韶关(市区)、湛江(赤坎)、吴川(梅菉)、宝安(新安)等;其他点则读53或有两读。因此可以推测,阴平只读55调的方言,早期应该也有高降的读法,阴平高降读法后来被55调所覆盖,55调的来源应有两个:一是粤语自身高平形态变调的扩散(这点下文还将论及),一是官话方言阴平的高平读法的影响;
4. 早期三邑(南海、番禺、顺德)在行政上联系密切,声调方面亦有诸多类同性。以这一区域阳平的调值为例,其调值起点偏高(在中域或之上),如佛山(市区)42,顺德(大良)42,顺德(陈村)33,番禺(市区)31,南海(桂城)31,甚至有偏向高域的读法,如南海(沙头)44等,中山(石岐)阳平读51调,也可以视为此一区域声调特征的延伸。可考虑以阴、阳平的读法,在广府片下划出三邑小片,其余部分划为两片:广州小片、莞宝小片(莞宝小片的阴平以中域3为起点,有两种形式——中平和中升);
5. 由于阴上、阳上,阴去、阳去的调型相当接近(多数点阴上为高升、阳上为低升,阴去为中平、阳去为低平),调型的近似导致不少点阴阳上、阴阳去产生合并,如澳门、珠海(前山)的上声13(有人记为24),佛冈(石角)、连州、南海(九江)、高明(明城)的上声35,韶关(市区)的24,中山(石岐)、珠海(前山)、高明(明城)去声读33,阴阳去的混同目前在澳门、香港和广州也不同程度地发生。这种合并也出现在两个调值比较接近的入声(中入、阳入)上,使得中山(石岐)、珠海(前山)的声调显得特别少(6个);
6. 在广州北部(花都北兴)与清远佛冈(石角、汤塘)交界的一小块地带,阴平的读法偏向中域33(23),但有的点叠置了高平(北兴)或高降(汤塘)的层次,这些层次可能是后来进入的。这一带阴平的特殊表现可能有不同的来源或与异方言的接触有关。
叁 四邑片的声调格局
3.1 四邑片的声调格局
“四邑”字面上原指台山、开平、新会、恩平四个县(现改为县级市、区),但四邑话的分布不限于这四处(邵慧君、甘于恩 1999)。
四邑话声调格局亦属“阴高阳低型”,光从这点来看,四邑话具有广府片的声调特征(四邑一带早期属广州府)。四邑话与广府片的重大区别,是它的调值以及变调格局与广府片明显不同,这点后文会谈到。以下是四邑话各点的本调情况:
表2:四邑片调类及声调情况表
3.2 四邑片声调格局的特点
通过观察上表,我们发现以下几点:
1. 典型四邑话的声调格局,除了去声仅1个外,其余似乎与广州话差别不大,总计为8个,分别为:阴平(33)、阳平(22)、阴上(55)、阳上(11)、去声(31)、阴入(5)、中入(3)、阳入(2)。
2. 四邑话声调的典型表现,是阴平与阴去合流为阴平去,且阴平去的调值一般为中域33(少数方言略有上升,如江门、斗门的34,江门江海、新会荷塘的23),恩平沙湖的阴平去类别上为四邑型(合流),但调值却趋向广府片的高域(455)。
3. 四邑话阴阳调类的分界也是以3作为界线,阴调类≧中域3(阴平33,阴上55,阴去33),阳调类则≦3(阳平22,阳上11,阳去31)。略有不同的是,四邑话由于阴平读33,故与阴去33合流为“阴平去”,阴上和阳上四邑话都可以归入平调型,去声(阳去)则是中降型,这是其调值上与广府片的明显差异。但阴阳高低的基本格局却无太大的区别。
4. 入声三分是粤语的普遍特点,但在四邑话里,却反映了入声二分(只分阴阳)的事实,某些广府片读为中入的音节,在四邑片中却读阴入,如“法”、“国”等,电白马兰话的入声,应该反映出早期四邑话入声二分的情形。
5. 四邑片的某些边缘区域,表现出过渡演变的趋势,如江门江海、新会荷塘,尽管调值接近中域,但调类的分合却体现广府片的特点,即阴平与阴去不合流,且荷塘话阴去与阳去的调值与广州话毫无二致。
6. 四邑片方言在地理上与佛山接壤,故而某些特点与佛山方言的声调表现有近似之处,如中山古镇的阳平读法,与广府片三邑小片一致,皆为中降(-低)。
肆 两阳片的声调格局
4.1 两阳片的声调格局
“两阳”系习惯称说,原指阳江、阳春两县,阳东、阳西两县迟至上世纪80年代末、
90年代初方建置,故本文所指的“两阳粤语”即是阳江(地级市)一带的粤方言。以下用表格形式列出这一带粤语的声调情况。
表3:两阳片调类及声调情况表
4.2 两阳片声调格局的特点
在声调方面,两阳与广州、四邑同异互存:
1. 两阳的阴平调是个非高平调,阳江、阳东、阳西一带以中平调为常(阳西淡水为略高的44调),似四邑,只有阳春各点略有升势(35、335、45),不过两阳与四邑最大的不同是分化方向的差异:两阳阴去独立为一调,而四邑话古清去与阴平合流;
2. 阳平在两阳多为中降调(仅春湾为低降21),这与广州话的21、四邑话的22皆有区别;
3. 上声读为低降21(仅春湾为上扬的24),与广州阴上35、阳上13,调型不同,与四邑的阴上55亦显相异;
4. 两个去声分别读25/24(阴去)、54/554/53(阳去),最能体现两阳方言的特色,只有阳春各点的阴去,同于广州话;
5. 阳春春湾的声调格局和特点比较接近广州话,上声分阴阳,而且阴平与阳平、阴上与阳上的关系都属“阴高阳低”的模式,阴入的读法是个高促调,这些都与广州话基本一致,但在阴去与阳去的关系上,却保留两阳片“阴低阳高”的特色,最为奇特的是,阴入和阳入的格局是“阴高阳高”,只不过阳入是高降,这反映了春湾的入声糅合了两片阴入与阳入的读法;
6. 两阳除春湾外的七点,“刺”皆读入声 [tshek],在粤语中甚罕见,入声读法保留的是《广韵》的七迹切。这点可作为两阳方言的典型特征,与广州、四邑读舒声皆不同。只有春湾“刺”读舒声(七赐切),其音韵地位在止开三支韵去声清母,同多数粤语。
(未完待续)
(《南方语言学》第17辑,甘于恩主编,
世界图书出版公司,2021年第一版)
往期推荐
本期编辑 | 东方滢
本期审读 | 丁阳
责任编辑 | 甘于恩
投稿邮箱 | jnufyzx@163.com